近日暴雨,天河區員村二橫路員村新村段積水嚴重,一名阿伯正趟水過馬路。 南都資料圖
去年廣州中心城區44個易澇點
  老外:廣州水災風險全球最大 廣州水務局發佈白皮書:不對
  國外刊物去年刊文稱直到2050年廣州都將“雄踞第一”,水務部門試圖用詳細數據進行反駁
  南都訊 近日,廣州市水務局發佈了《廣州2013年度水務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反駁國外刊物“廣州是全球沿海水患最嚴重城市”的說法,並用詳細數據展示了廣州水資源的“家底”。
  外刊結論曾遭廣州專家反駁
  2013年8月,英國《自然-氣候變化》刊載了由世界銀行工作人員撰寫的個人署名文章,稱廣州2005年一直到2050年,其洪災損失、防洪風險均居全球第一,《參考消息》等國內報刊相繼轉載。
  這篇文章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2013年第三期上,是世銀經合組織經濟學家海利賈特等四人撰寫的研究報告《未來主要沿海城市水災損失》,它對全球136個人口超過100萬的沿海大城市進行水災風險排名,從兩個方面來評估,一個是財產的年平均損失,一個是財產損失占G D P的百分比,結論是廣州排第一。
  記者瞭解到,最早對這個結論表示反駁的是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平日,他指出,報告中有好幾處專業上的“硬傷”,而且主要根據自然氣候變化、地理環境等外在條件來評估水災風險,沒有看到城市為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所建工程的成效,評估依據不夠全面、脫離實際,“廣州水災風險是很大,但絕非全球最高,實事求是地認證廣州水災風險是當前急需”。
  2013年9月,市水務局組織李平日等專家召開“廣州市城市防洪減災能力提升研討會”,並最終在今年7月11日發佈了《廣州2013年度水務白皮書》。
  防洪減災體系經受住了考驗
  這份《白皮書》稱,上述文章是不實報道,過分誇大廣州的洪災損失及防洪風險,引發了公眾的擔憂,給廣州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
  《白皮書》沒有針對文章的研究方法、結論進行專門的反駁,而是系統介紹了廣州防洪減災能力的現狀,認為,雖然洪澇災害風險依然存在,但現有的防洪減災體系總體上經受住了考驗。
  較高標準的江海堤圍,是廣州防洪的首道屏障。廣州市境內現有江海堤圍三百多宗,其中外江堤防共計長約1228.762公里,達到或高於20年一遇標準的占94.85%。
  其中,廣州珠江堤防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標準建設,外海堤防按50年至200年一遇防洪(潮)標準設防;流經廣州市境內的流溪河堤防太平場橋上游堤圍按防禦5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建設,太平場橋下游堤圍按10 0年一遇的標準建設。市區河涌按20年至50年一遇防洪標準整治。
  風險依然存在
  《白皮書》指出,從歷史來看,廣州的防洪減災體系總體上經受住了考驗。過去10多年來,廣州洪災頻發,不僅主要江河洪水量級大(1994年、2005年西江發生過超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暴雨引發的內澇和山洪也時常發生,以2010年為最,另外,颱風帶來的風暴潮和強降雨也帶來考驗,如近年來的“風神”、“黑格比”、“巨爵”,帶來了風暴潮與當日高潮位的疊加。
  《白皮書》認為,廣州較好地抵禦了歷次重大洪澇災害,比如,其中的“2005.6”特大洪水,雖然超過了1915年洪水歷史紀錄,但基本沒有對廣州市造成較大影響,無人員傷亡與重大財產損失,城市運行正常。
  儘管如此,洪澇災害風險依然存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地面不斷下沉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和變化,極端天氣也變化莫測,加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對環境如城市綠地的破壞也日益加劇,土地硬底化後,原有的調蓄功能不斷衰退,導致洪澇災害風險不斷增加。
  目前廣州的防洪體系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新規劃城區和中小河防洪能力還需提高,排水系統缺乏統一規劃,現有防洪排澇設計標準偏低,部分排澇工程設備老化嚴重,水閘、泵站存在安全隱患多,等等。
  問題
  24個水浸點有“結構性缺陷”
  自2009年之後,廣州在《白皮書》中公佈了去年的44個水浸點名單,分析了內澇易發的原因,並承認“存在24處結構性缺陷的易澇點”。
  去年有44個易澇點
  2013年,廣州市中心城區易澇點共44個,其中,內澇黑點13個,積水頻發點24個。
  2013年,因局部特大暴雨造成兩次較大的內澇事件為:一是在2013年4月20日晚,廣園快速路黃村立交段因受上支涌頂托影響,造成約300米路段出現嚴重澇情,積水最深達70-80釐米,交通受到嚴重影響。
  二是在2013年6月13日,受新市涌頂托,機場路沿線排水不暢,造成機場路新市墟路段雙方向出現積水,最深達60釐米。
  比5年前減少184處
  44個水浸點,這個數目比2009年公佈的228處水浸點,少了184處。《白皮書》稱,2008年以來,已完成了300多個水浸點改造。
  據介紹,今年,水務部門將加快推進2011-2013年間列入水務局部門預算的79項排水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暨南大學片區、華貴路周邊等38項,21項正在施工,20項正在開展招標工作。
  此外,還將制定《2014年防暴雨內澇應急搶險佈防方案》,並對內澇點及重點區域安排排水設施監督檢查。
  原因
  人力敵不過老天爺?
  內澇多發是什麼原因?《白皮書》分析,有暴雨頻發、現有排水系統不完善、管理維護難度大幾個原因。
  1、暴雨頻發
  2013年廣州雨情範圍廣、雨量大、預警多。據氣象臺統計,去年廣州平均降雨量約為1953.7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年總降雨量偏多;2013年開汛偏早,前汛期受暖濕西南急流、切變線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大部分時間以降水天氣為主,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
  據統計,汛期內廣州出現多起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市氣象臺共發佈暴雨黃色預警34次,暴雨橙色預警4次,短時突發天氣預警若干次。後汛期較嚴重影響我省的熱帶氣旋共11個。
  其中,受“溫比亞”、“飛燕”、“尤特”、“潭美”殘餘環流及強季風雲系共同影響,廣州市中心城區7-9月普降大到暴雨,強熱帶氣旋往往給廣州帶來強降雨。
  2、排水系統不完善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統伴隨城市而生,原有的農田、溝渠逐漸變成排水管網,河涌變成暗渠,並且城市硬底化導致雨水下滲和調蓄能力持續下降,城市排澇設施的功能被弱化。
  另一方面,由於城市規劃滯後和土地資源緊缺,大部分排水管道的設計排水能力偏低,實施河道拓寬達標工程難度大,原有自排系統已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
  3、管理維護難度大
  市內有8007 .48公里排水管渠需要維修養護工作,由於經費投入太大,部分排水主管部門無力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檢測檢查養護質量。
  大管徑管道及渠箱清疏在目前仍存在技術難題,同時,廣州市仍存在24處結構性缺陷的易澇點,嚴重影響排水能力。
  各排水主管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屬地範圍內部分排水設施權屬不清,無人管養等問題。
  部分排水設施穿越其他權屬單位區域,排水協調難度大。如天河區部分管渠穿越鐵路線,在廣深鐵路圍蔽範圍內無法清疏,導致廣園東路排水不暢,汛期容易引發內澇。
  南都記者 李文 實習生 李雪
(編輯:SN1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76trix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